首页 > 生活常识 >

大禹治水的故事

疏导,比堵塞更有力量——大禹治水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是这样养育她的儿女的:一方面,她不失温柔地献出她的全部乳汁哺育华夏民族;另一方面,她不时地显露桀骜不驯的性格,不断地把她的孩子抛进浊浪翻滚的黄水之中,让他们痛苦呻吟,让他们在与洪水搏斗中强筋壮骨。

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长大的:既接受黄河的哺育,又遭到黄河的磨炼。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先民,就这样上演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剧。五千年黄河水流不完,五千年英雄血流不尽。大禹治水便是这历史壮剧中的一幕。

大约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左右,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为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为了治服水患,联合成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由于这个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南部,陕西东南部,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历史上称之为华夏部落联盟。联盟的领袖是陶唐氏部落酋长尧。

尧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必须想办法治服洪水。因为这次洪水特别大,滔滔的浊浪到处翻滚,咆哮着横冲直撞,田地、房屋、庄稼、牲畜统统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逼着人们逃上高岗,山洞也成了人们的避难场所。在低地生活的人们,找不到避难所,只好在大树上搭起架子,筑起了巢,既像鸟又像鱼似的在水中生活。

在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上,尧郑重地提出了这个严峻的问题。他说:“浩浩荡荡的洪水,掀起了滔天巨浪,快把山顶淹没了,也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忧心如焚的百姓怎么生活下去呢?你们看由谁来治理洪水呢?”四岳,即尧的四位辅佐大臣、诸侯之长,提出让鲧来治理。

鲧是黄帝的后裔,他的祖先由西北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今河南西部)定居。鲧为夏部落的酋长时,尧封他于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

鲧生性桀骜不驯,恃才傲物,耿直倔强,因此与一些部落酋长处理关系不大好。

鲧受命之后,就从高处取土石把低的地方填高,也就是把水围起来,不让它随意横流。这个办法是传统的治水办法,从前共工曾经用过,结果大水冲破了包围圈,害了天下人。鲧认为共工失败的原因是围堵的范围太小,堤坝筑得太低,因此没有能堵住洪水。

鲧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在他看来治水不过是把修筑城池的工程扩大,完全可以照搬过去的经验。他决心已定,几乎全力以赴,一干就是九年。

可是,这项工程太浩大了。尽管他在九年之中,付出了辛劳无数,在奔波中几乎丧命,结果并不妙。因为用筑坝围堤的办法,短时间内把洪水围住了,堵住了,但当洪水的能量蓄起来之后,一旦把堤坝冲毀,大水会以更加凶猛的力量狂奔,所以,他始终未能把洪水治服。

正在这时年老的尧把君位让给了舜。舜异常聪明,他认定鲧如此治水不会成功。他的方法,或许使一方受益一时,却使他方受害无数,实际起着分裂联盟的作用,甚至会危及君位。他把鲧流放到了羽山(今江苏赣榆西南),理由是他治水九年没有成效,后来又把鲧杀了。

鲧的失败,原因很多。主要是他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适应部落联盟的新形势,仍旧停留在部落时期旧的思想模式中。昔日部落占据的地盘有限,他可以凭借自己建筑工程师的特长,把自己的地盘围起来,让水从别人的土地上流过去,这样使他在部落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大,地方千里,怎么能把这所有的土地都围住呢?部落时期,以邻为壑的思想,在部落联盟时期过时了,行不通了,这是鲧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鲧的特长是筑城,筑城与治水毕竟是两回事,昔日筑城的经验大大地限制了他在新的治水领域的思路。

第三,鲧带着过去部落时期的挑战性格加入联盟,不善于调整各方面的关系。而新的联盟则要求大家互相配合、统一行动。鲧的这种治水方法显然无助于他与各方面协调关系,反而加重了分裂。

总之,在新的部落联盟中,许多条件都变了,像治水这样的艰巨任务,对领导者的要求很高,必须从部落的小圈子跳出来;必须冲破长久以来形成的狭隘的思想观念,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因而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获得广泛的支持。显然,鲧不具备这些条件。历史正期待着新一代领导者出现。

历史是充满戏剧性的。鲧的儿子,二十岁的禹又接受了舜的任命,开始治水。他是在部落联盟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因而形成了与上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禹是黄帝的玄孙。在中国历史上,他因治水有功,被称之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禹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三位氏族部落的酋长协助他管理治水的事。后来,禹又邀请益(伯益)参加治水。舜都欣然同意。他深知完成治水重任,不能靠禹单枪匹马,需要调动千军万马。禹对先父鲧治水未成身先死,辛苦无功反获罪,感到非常悲伤。

但是,他没有把这悲伤化为怨恨,而是切切实实地总结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他敏锐地看到鲧治水方案的致命之处,不仅实际上行不通,而且思想方法有问题。他必须从实际调查水情做起,亲自去观察水的流向,测量流速,制定出自己的治水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变水害为水利。这是对鲧被动治水方案的一种超越,表现了新一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他不但使像脱缰野马一样狂奔的洪水,通过疏通河川,开挖阻滞的堤坝,驯服地听从人的指挥,畅快地唱着欢歌流入大海,而且还利用池泽洼地把水蓄积起来,以备旱时之需,治水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

所以,禹的方案是个全面地综合治理的方案。这个方案一方面使参加治水的部落直接受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部落联盟的作用。正是在与水患的英勇搏斗中,统一的华夏联盟壮大坚强起来,挽起来的民族臂膀在洪水的冲击下,日益坚韧。

许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大禹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形象,说他小腿上的汗毛全都被泥土粘掉了、磨光了。头上束发的簪子、帽子掉了都顾不上拾,面目黎黑,身体枯槁,步履蹒跚。在后世人的心目中,他就是民族的脊梁。

禹十八岁就结婚了。在嵩山之下,颍水岸边,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妻子出身名门,并身怀六甲。禹为治水大业,抛家捐妻。当妻子生了儿子还不到七天的时候,禹路过自己的家门,乡邻们看到他,兴奋地向他报喜,希望他回家看一看娇妻爱子。

禹心里一阵激动,可他说,治水刚刚开始,实在没有时间。乡亲们佩服禹这样的男子汉,但又希望他能给妻子一个安慰,就出主意,让禹给儿子取个名字。他说就叫启吧。启是欲言未言,禹的千言万语都在不言之中;启是开,治水刚刚开始;启是开拓,治水需要开拓进取;启是冲破黑暗,光明就在前头;启是明达,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理解自己;启是行,是前进;启是跪,表明他为愧对妻子儿子而内疚。

过了五年,启已经五岁了。禹又一次路过家门,他多么想见一下朝思暮想的妻子和未曾见面的儿子啊!可他还是未入家门。启听乡邻说完这件事,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就这样,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感人至深的一段历史佳话。

禹在治水平土中善于团结各个部落酋长和他们的百姓。参加领导治水的契、后稷、皋陶和益,不但把各种事情管理得有条不紊,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比如,后稷就指导百姓在低洼地带种植水稻,千方百计地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大禹还特别珍惜时间,用十三年时间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治水工程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由于禹的勘察,中国有了第一部地理学专著《禹贡》。疏通河道,导水入海是大禹治水的主要任务。被大禹治理过的河流,根据《禹贡》记载,主要有:陕西境内的沣水、渭水,山西境内的汾水、漳水,河南的洛水、伊水、古济水,山东境内的灉水、沮水。

《左传》上说:茫茫禹迹,划为九州。这是什么意思呢?禹的九州只是九个大致的自然区,疆界不会十分明确。

禹是顺着自然的山势、地势、水的流势,进行疏导治水的,结果河流山脉、池泽正好成了自然区划的界线。严格地说不是禹的足迹划为九州,是禹治理过、勘察过的山、水、池泽划定了九州,禹不过是把祖国的地势、山水的脉络摸清了,因此认清了中国的地理大势,因而能够划为九州。禹划九州,不仅有了中国自然地理的最早区划,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地理的划分。

禹治水之后,人民纷纷从高山岩穴,迁回到平原、丘陵地带,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过去水患和部落的分散性,使各个部落以邻为壑,争斗不已;或者由于干旱争水,彼此动武。如今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昔日的仇敌,今日拱手施礼了。

制服滔滔洪水之后,为了表彰禹的丰功伟绩,舜召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为禹开了一个盛大的庆功会,会上挙行了隆重的祭祀似式,给禹的奖品是玄圭。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成的上尖下方的礼器,它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象征。

孔子说:“禹!我简直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他吃得很差,穿得很朴素,住得很简陋,尽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农耕。”

禹带给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多少仁人志士以禹为榜样,前赴后继地为民族、为国家、为百姓流尽血汗。

禹在华夏部落联盟中威望很高。这时舜已经八十三岁了。他看到禹在治水中使联盟巩固、发展,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联盟,东南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西北的羌戎集团中的许多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联盟。舜挑选了禹做接班人。按照联盟的传统,如果联盟会议通过,四岳说“可”,舜就主动退位,禹便以摄政大臣的身份,执掌国政。毫无疑问,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三苗因治水未受赏,对禹耿耿于怀,当舜推荐禹做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便起兵大举进攻。禹正想把联盟的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以便进一步巩固联盟的统一,于是决定征战三苗。

誓师以后,禹率领五千人的主力部队出发南下,沿途联合了一些受三苗侵扰的氏族、部落,直抵三苗的根据地——江汉流域。三苗前来抵御。

禹的部队经过严格训练,气势很盛。苗军大乱,纷纷四散。大部分向南逃,也有的向北方、东方逃去。后来只有向南逃的苗民得以保存,其他苗民有的沦为奴隶,有的被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相传我国南方、广西、广东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

禹对三苗的这次征伐,使多年来一直同华夏集团对抗的南方民族瓦解,也震动了北方民族和东夷各部落,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史书上说,禹胜三苗,“四方归之,辟土以王”。说明华夏部落联盟在禹的努力下有了很大发展。舜有禹这样强有力的接班人,自然可以安心退位了。他让出王位,按照传统,出外巡狩。

这位昔日的领袖,终于可以在巡狩中散心、游乐。他带了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跨过长江来到苍梧山下(今湖南宁远南部)。

此时,年迈的舜,心有余而力不足,病死在苍梧。后人把舜的死加以升华,变为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舜喜欢苍翠的山岭,而娥皇、女英更喜欢在湖水边嬉戏。

于是,舜把她俩留在湘江岸边。当舜独上苍梧不久,竟传来了噩耗,这使娥皇、女英二妃极为震惊悲痛。她们由湘江边上直奔苍梧。湘江两岸长满了青翠的修竹,二妃不时抚在竹子上恸哭,泪洒湘竹。她们的泪流干了,眼睛流出的是血,青竹上布满了斑斑血泪。

从此,湘江边的竹子上,布满了泪痕一样的斑痕,再也抹不掉,人们称之为“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可见娥皇、女英一定是哭得泪人一般,才为我们留下了“湘妃竹”。

后来,娥皇、女英太伤心了,共同跳入她们热爱的湘江之中。

舜死后,大家坚决拥护禹,禹只好继续带领大家向前走。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夏,姓姒氏。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诞生了。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100年到前2000年之间。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