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松原近年来为啥总地震(历史上松原最大的地震几级)


长春的地质变迁——从松原地震说起


2013年10月31日以来,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与扶余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震群型地震,最大震级5.8级。截至今年10月,前郭震群已累计发震超过1300次。其中,5.0-5.9级5次,4.0-4.9级10次,3.0-3.9级17次,2.0-2.9级17次,2.0级以下地震1200多次。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今年截至目前,先后发生了2月9日4.3级地震和10月21日4.5级地震,长春地区震感明显。据专家介绍,前郭震群分布集中、深度相近、序列复杂,其后续走势值得关注。

长春与松原地缘相近,山水相亲。频繁发生的地震提醒我们,必须透过自然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横亘脚下的良田沃野,探索和追寻悠远辽阔的历史年轮,唯如此,建设平安幸福长春、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才更有针对性。

悠然远去的大湖

长春地区的地貌特征并非旷古如一,它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早在5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时期,东北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5千年后,地球进入中生代时期,巨烈的地壳运动致使松辽平原断陷下沉,四周山脉相对升高,山上的流水倒灌进入中间的盆地区域,形成松辽古大湖。大湖北起小兴安岭南部山前,南至渤海湾,西抵大兴安岭东部山麓,东至伊通依兰盆地东缘,呈长椭圆型,覆盖超过3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千米以上,面积相当于10个青海湖。此时,气候温暖湿润,湖面碧波万顷,沿岸草木繁盛,旷野畜鸟成群。东北大地几乎都淹没于古大湖之中。距今1.1万年到2500年间,松嫩平原缓慢上升,松辽大湖逐渐衰亡,并最终演化成以大山、大川、大平原、大火山为主要特征的地形地貌。

今天的长春即运化于斯、承继于斯。现代地质考察表明,长春地处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边缘,域内大部分为平原区,地貌上表现为波状起伏台地,地表被20余米厚的黄土覆盖。沿小南、净月、三道至小羊草沟一线的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出露有花岗岩,大约形成于距今1.4亿年至2.8亿年。在城区南沿伊通河两岸出露有白垩纪地层,大约形成于距今6500万年前,并伴生有陡坎地貌。

俯瞰尘寰,长春已经难觅昔年湖海的伟岸身影,唯有身姿挺拔的长春龙化石和不时问世的藻类、贝类化石,偶尔唤起人们对那个神奇年代的丝丝记忆。

纵横交错的断裂

距今2.3亿年前,地球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此间,地球就像一个布满裂痕与露点的“高压锅”,地震不断,火山喷发,剧烈的水平和垂直地壳活动频繁发作。受其影响,长春及其毗邻地区地下断裂空前发育。探查表明,长春现有已知断裂53条,其中——

东西向断裂11条。形成时期较早,在距今2.5亿年前的古生代曾强烈活动。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部分断裂在地表形成片状出露,并伴生明显褶皱。时至今日,在长春市区与伊通之间,仍可散见这样的地质形态。总体看,这些断裂规模较小,但现代活动性较强。如位于双阳太平—烧锅一带的太平断裂,自上世纪初以来,小震活动不断。

北东向断裂10条。形成时间晚于东西向断裂。主要有石碑岭断层和伊通—舒兰断裂。规模最大的为伊通—舒兰断裂,途经长春双阳奢岭一带,出露部分为80公里。由东西两支断裂列组成,相距最窄处2~3公里,最宽处10~20公里。伊通—舒兰断裂嗣承郯庐断裂,向北穿越黑龙江省,延伸至俄罗斯境内。郯庐断裂规模宏伟,结构复杂,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接合带、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2 毫米/年。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8.5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5次,6-6.9级地震11次。其中,1668年7月28日在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死亡5万余人。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真为旷古奇灾”。

北北东方向断裂11条。形成时间介于北东向断裂带和北西向断裂带之间。规模最大的为松辽盆地东部边缘断裂带,简称东缘断裂带,由两条主要断裂组成:西侧一带由四平经长春西部,延伸至德惠、榆树,延长大铁路方向展布,全长300公里,到德惠被大安—扶余断裂错开15公里左右,后延大荒沟继续向北延伸,多数地段隐藏在地表之下。东侧一带沿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分界线展布,并在新立城水库—东风一带断续出露。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伴随着欧亚大陆板块的最终形成,东缘断裂也曾发生强烈活动。

北西向断裂12条。主要有范家屯—五家子断裂的北段、南湖—桑家窝堡断裂、净月—小城子—合隆断裂和泉眼沟—腰分水岭断裂。规模最大的是第二松花江断裂,途经德惠,宽10~20公里,因第二松花江沿此断裂分布而得名。该断裂现代活动性较强,历史上地震高发。公元1119年的扶余农安间近7级地震和2013年的松原5.8级震群即发生在该断裂附近。

北北西向断裂9条。主要有伊通河断裂、双阳河断裂、饮马河断裂等。这些断裂控制着河流的分布和形态,在河流两岸表现为高差明显,在山地表现为峡谷深切,在平原表现为现代沼泽、湿地和湖泊。

新构造运动在催生密如织网的地下断裂的同时,也赋予我们更多弥足珍贵的天然赋存,今天大家熟知的油气、地热、温泉、矿泉以及名川大山等旅游资源即是形成于此。

经年沉睡的火山

新构造运动时期强烈的火山活动不仅催生了长白山等一大批闻名世界的自然遗产,也留下了大屯山等无数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印痕。

大屯山位于长春西南,距长春约20公里。海拔仅284米,相对高度不足百米。《长春县志》记载,大屯山“周约一里,面积约二百余顷,势甚突兀,为长邑第一大山。形如卧牛,首西向,前有小山如规,做犀牛望月状……”

火山与地震是“孪生兄弟”。有火山爆发必然伴随地震发生。距今7850万年前,大屯火山混沌初成,此后至少发生过8次喷发。这也意味着,在远古时期,以大屯山为中心至少发生过8次以上地震活动。历经亿万年演化,如今的大屯山已经归于沉寂,只有及地可见的火山岩向人们静静述说曾经那段狰狞肆虐的岁月。19世纪中叶,世界著名的普鲁士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长春考察,认定该山是世界上两座最古老的火山之一,建议予以保护。

大屯山主体的山石均为柱状火成岩,可劈出平整层面,代建筑之用。19世纪末,沙俄为修筑东清铁路,对大屯山进行大规模野蛮开采。日俄战争后,日本人修筑南满铁路,大屯山遭受新一轮疯狂啃噬。

由于多年开采,大屯山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原来“犀牛望月”的胜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个残损幽深的巨大矿坑。2011年,长春市政府关停富锋山采石活动,规划建设富锋山地质公园。2013年,启动建设富锋山(即大屯山)地震台,布设GPS 、相对重力、强震动和地下流体等多项先进技术手段,加强长春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监测。古老的富锋山,因其蕴含的丰富的地质信息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

不容忽视的微震

长春东行20公里,进入九台区龙嘉镇。镇内饮马河、雾开河两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2008年以来,龙嘉镇境内微震多发,频次和能量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10月,共发生微震604次。其中,2008年8次,2009年33次,2010年46次,2011年78次,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127次,2013年以后,微震频次有所减弱,但级别有所提升。最大一次发生在2014年,震级达到2.4级。

研究发现,龙嘉镇微震震中集聚,分布成线,显示出明显的构造特征,其活动成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翻开历史的画卷,地震赋予了万物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也带来了人类难以释怀的无尽伤痛。古往今来,人们探寻地震规律的脚步从未停滞。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空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影响长春的地质活动机制终将会被我们解开。

地震给人类的警示

今年截至目前,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75次。其中6.0-6.9级地震58次,7.0-7.9级地震14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3次。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灾害波及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9月17日,智利发生8.2级地震,截至目前仅8人遇难,20多人受伤。10月26日,阿富汗兴都库什发生7.7级地震,仅一天时间已有近300人死亡,大量基础设施损毁。三次地震,震级相近,结果不同,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杀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

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地震中近90%的人员伤亡都是压埋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就是保护人们安全。

尼泊尔大震重灾,归根结底就是房子太差。所有建筑几乎没有抗震设计,不具备抗震能力。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伤亡重大的地震。在与地震灾害做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智利成功总结出了“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理念。这种设计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缓冲,释放地震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智利建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为达到抗震标准,智利平均每栋建筑要增加约15%的成本。

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也是地震多发国家。其对抗震立法更加严格。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根据这部法律,所有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达到设计标准,所有建筑材料必须经过官方认证,所有工程监理必须尽职尽责,否则必遭法律严惩。此外,日本居民建筑许多使用隔震和轻质材料,抗震性大大增强。

争取的是生命而不是时间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人类对较大尺度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已经取得成功实践,但在短临预报上成功率还不高。为此,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大震来袭,监测装置首先捕捉到传导速度快、致灾力弱的纵波,并赶在传导速度慢、致灾力强的横波到来前发出预警,为灾区人们抢出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时间。大量应急实践证明,有时几秒钟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智利拥有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各地监测站取得的信息会及时通报至全国地震服务中心,帮助有关部门迅速评估灾情,采取应对措施。为提高对地震所引发海啸的预警时效,智利政府建设了全新的海啸预警系统。发生海啸时,该系统可通过警报器向沿海人口密集区和海洋作业区发布预警。

日本在全国设置了上千个监测站,一旦发生地震,预警系统迅速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通过各种终端迅速发布。日本还对可能引发海啸的断层进行定向监控,对海啸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模拟演算。实际发生地震时,立即向沿岸地区发出警报。

相差的是教育而不是经济

遇到地震灾害时,正确有序的自救互救会大大提高生存概率,反之,则加重伤亡。在尼泊尔大地震中,就有多起因惊慌失措互相踩踏致死的惨痛教训。智利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智利民众却拥有很高的防灾意识,懂得如何自发疏散。面对震灾,大部分人能保持冷静,甚至不需政府组织就会自觉沿着确定好的安全路线撤离。这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的大力宣传和经常演练。同样,日本也非常注重培养民众的防灾意识,包括分发地震防灾手册、传授预防海啸的知识、举行防灾训练、熟悉避难路径和避难屋所在地等。在2011年“3·11”9级强震中,日本灾民情绪稳定,井然有序,展现出的国民素质让人敬佩。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普及地震安全教育,学校、社区会定期举行地震演习,民众被告知如何在家中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后合理逃生。中国也是多地震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全面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科普画廊、科技下乡、应急演练等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古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的国家。翻阅史籍,有关地震的记述浩若烟海,其中关于地震征兆的总结,不乏科学,可为鉴戒。

一、天象异常。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这种观点缘起先秦,两汉时期达到巅峰,后世愈少。《诗经·小雅》强调“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大意是说,看到日食,就要有地震发生,就像住在屋内能感知微风,居于洞穴能感知将要下雨。《虞乡县志》载,“清同治元年七月十五日夜,陨星如雨,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二、地声异常。地声﹐也是古代先民最为关注的震前预兆。《宋书》载﹐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东北有声如雷﹐地震”。河北《三河县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师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大意为,有声音从西北方传来﹐响动如雷……忽然,地底像鸣放大炮一样﹐随后如万炮齐鸣,响声震天……俨然数十万军马奔袭而来”。

三、动物异常。史籍中也记录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间动物的异常反应,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平州地震,野鸡嘶鸣。《大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大意为,老鼠聚集在朝廷市井中哀鸣,不久,大地震动,地表裂开。

四、气候异常。古籍中也常将地震与异常气候联系起来。《宋史》有:“隆兴二年(1164年)春,河北降赤雪,河东地震五六年不止”。《甘肃新通志》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甘肃永昌大风雾霾,大树被连根拔起,两天后发生地震地震”。

及至近世,人们对地震前兆的认知更加完整客观。清代李元瀛的《地震记》,详细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陆强震全过程: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阴雨连绵四十天,重阳节后微晴,九月十三日大晴。二十日中午,天热难耐。傍晚,天西南红通一片。二更天后,……忽然屋舍倾塌,继而有炸雷一般的响声。其后每天数震,震前常见牛马抬头望天,鸡犬惊叫乱跑。

除上述外﹐历史上很多地方志中,保存大量关于地震征兆的总结,最著名的当属“震兆六端”:井水湛静,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震情简讯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全球发生6级以上地震31次。最大为9月16日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岸附近8.3级地震,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20多人受伤。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全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为7月3日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的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造成6人死亡,3000多间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长春市及周边地区共计发生2级以上地震135次,最大为8月4日发生在辽宁盖州4.8级地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关注松原老震区、伊通—舒兰断裂沿线区域以及辽南地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