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来源于古老的洞婚和洞恋习俗,最早起源于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体系中的石崇拜和岩洞崇拜。
洞婚,是指现今流传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即男女在婚后,必须带上日常用品去山上的岩洞中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待生下孩子后方可回到寨中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洞房花烛”之“洞房”的原始来历和写照。
洞恋习俗与洞婚习俗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目前流传于广西南丹中堡的苗族中,内容主要是:
先是姑娘拿一鸡蛋在手,男方来抢,若中意则让男方抢去,随后在寨外的山洞里约会,可数日至数十日不归。
由此可见,洞婚和洞恋这种奇特的习俗都与“岩洞”崇拜文化有关,都是远古时“岩洞”崇拜的体现与证明。
在中国远古时代,包含着以“天、地、人、太阳、星辰、山、白色、石、岩洞、牛、龙”为主的崇拜体系,本文将阐述与洞房来历有关的“山、白色、石、岩洞”崇拜的起源和内涵。
这几项崇拜内容曾长期保存在广袤的古代中华大地上。随着时光推移,到了近现代,已完全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部分保存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之中。
如普遍存在于藏区的玛尼堆,藏语称“朵帮”,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
这种习俗最早就是起源于中华祖先的山文化、石文化和白文化崇拜。藏传佛教传入后,与古老的习俗相融合,更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而白色能给人以清纯、宁静、高远、圣洁之感,因此给予了敬仰和崇拜,藏族人民表达敬意就是敬献洁白的哈达。
玛尼堆
除藏族外,蒙古等民族也有相似的习俗,这都是远古时华夏祖先们崇石、崇山、崇白文化的体现。
汉族地区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这些习俗了,但古籍文献中却保存了不少记载,如泰山封禅,就包含了敬天、敬地、敬祖、敬神、敬山、敬石的诸多含义。
古人之所以会对石崇拜,在于石不仅坚硬无比、永不朽烂,还是营建宫室城墙的最佳建材,而更重要的,石是星辰与山岳的基本构成材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坠至地,则石也”的记载,说明古人早就知道星辰的石质属性。
还有在传统文化中,对白色宝石则是有着明确的崇拜体现。这一点,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陨石
由山、石崇拜引申出的岩洞崇拜,更是蕴含着远古人类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现实内涵。
首先,人类在还没掌握房屋建造技术时,就住在天然的山洞里。《西游记》里孙悟空能当上猴群的大王,就是因为它穿过水帘瀑布寻到了可以居住的石洞,不过那个石洞应该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经过人工加工过的。
有了石洞安家后,猴子们就不再受寒冬、酷暑、风霜雨雪之苦,所以孙悟空的功劳之大,除了它做猴王别的猴子是没资格的。
由此我们就好理解了,经过加工的天然洞穴是人类早期的栖身之所,不仅不再受自然环境之苦,还有了抵御野兽的“根据地”,并可采集石块抵御和攻击野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时不时还可以饱餐一顿,所以古人对山、石、岩洞的崇拜首先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由此产生了感恩之心,崇拜也就随之而来了。
远古人居住的岩洞
时光荏苒,当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时,山洞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强了。这表现在人类在掌握城市、宫殿、房屋的建造技术后,山洞的功能就转化为储藏粮食生活等物资和军事要塞的建设方面上来。
无论是古代的藏兵洞,还是近代抗日战争的地道战,山洞和地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百姓和军队的生存及作战提供了足够回旋的战略和战术空间。
古代储藏兵器的山洞
地下藏兵洞
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时,刘伯温就献上了“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谋划。其中深挖洞的含义不仅限于深挖洞广积粮草等物资,还具有建立稳固大后方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应对他国的核威胁,也曾掀起过全国范围的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性挖洞行为,目的和意义与古代一脉相承。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山洞和地洞在革命战争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在朝鲜战场上。为抵御联合国军杀伤力极大的地空大轰炸,初到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与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时所采用的壕沟战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发明了坑道战,彻底解决了我军阵地防御的难题,为最后停战立下了大功。
志愿军战士隐藏于坑道内
志愿军战士与美军进行坑道战
由此可见,洞穴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托,因此古人崇拜洞穴也就容易理解了。不仅如此,洞在数千年前的古人生活中,还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体现在人的”石生“与”石葬“上。
石生,是将石与人的降生合二为一,是石崇拜和人崇拜的深层次文化体现,即”石人“崇拜。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文化习俗呢?史籍记载给出了答案:《彝族史要》中记载:“父子连名制”第29位首领武洛撮,就是直接被称为“石人”的上古伟人;洛撮二字的含义正是“石人”,这说明彝族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对于石人崇拜的文化印记。
在汉族文化遗存中,也有着对石人崇拜的记忆,如《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禹生于石”,即石人的记载;《随巢子》中亦云:“石破北方而生启”,启就是夏朝的第一位帝王,亦被称为“石人”;还有被称为三皇五帝的人皇神农也是出生于山洞之内。
石人像
那么这四位上古圣王真的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吗?当然不是,真相就是,这四位伟人都是在山洞里出生的,故被称为“石人” 。那为什么他们是在山洞里出生的呢?答案就是文章开篇就阐明的,源于“洞恋”和“洞婚”的文化习俗。
由此可知,石人崇拜在上古时曾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这些文化习俗现今在汉族地区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中仍可见到,所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不是政治语言,而是真真切切的、同根同源的骨肉同胞。
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
说完石生该说石葬了,“人从哪里来还从哪里去”这句话就是来源于古老的“石葬”习俗。
古人认为,人既然是从神圣的石洞中来到这个世界,就要从神圣的石洞中离开这个世界,由此“石葬”就诞生了。
在目前发掘的先秦时期的古墓葬中,石葬文化的体现是相当普遍的。很多墓葬直接就是用石棺装殓尸身或是用石头垒出墓坑,在封土后又以石头围住坟墓······等等,都是石崇拜文化的真实体现。而坟头垒成山的形状,也正是远古时期山崇拜文化的再现。
汉代石棺
还有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悬棺葬,也是石文化的写照。悬棺葬是将木棺悬置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这种墓葬形式曾长期困扰着学术界,解释不清其来历和内涵,只笼统地称之为宗教性的祖先崇拜。笔者不得不遗憾的说,这样的认知是很肤浅的。
因为悬棺葬是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天崇拜、地崇拜、人崇拜、太阳崇拜、星辰崇拜、山崇拜、石崇拜、岩洞崇拜的综合体现,它与宗教无关,是中华祖先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认知和感恩的表达。
僰人悬棺葬
文章阐述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相传于远古时代的“弃老”传说。
笔者曾长期对此感到困惑。中国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怎么会有杀生式的弃老行为呢?直到在看到《中国风俗通史》中关于苗族祭祀文化的记述时方恍然大悟,原来弃老一说实际上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历史失忆造成的,真相则完全与之相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风俗通史》中关于苗族祭祀文化的记述:
“苗族把木雕祖先像——央公、央母供在山洞内,神前陈列木鼓、芦笙,祭祀时把木雕像迎请进村内,安放在祭坛上,然后进行椎牛、杀牲、歌舞、分肉、聚餐、送神,在送神时要把神像送回山洞······”
笔者在看完这段记载后就明白了。弃老是远古时代对尊老、敬老、爱老的误解。那时还没有实行土葬,土葬是后来的事,当时盛行的是“岩洞葬”。即人老之将死时,晚辈会举行庄重的仪式为老人“净身”更衣后,将老人送到附近的山洞中居住,然后自行回村。老人从此在山洞中生活,直至去世。在此期间,晚辈会按时送饭、送水、送生活物资,直至老人去世。
弃老洞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弃老传说和弃老洞的真实存在,不仅不是弃老、虐老的意思,反而是尊老、敬老、爱老的体现。因为岩洞(亦扩展为山洞、地洞)在上古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之地,是灵魂诞生和归宿之地,因此人既然在岩洞中生,就要在岩洞中死,方是真正的敬天、敬地、敬祖、敬神、敬山、敬洞······之意。
弃老洞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也该明白了,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婚后不称入平房、入楼房而是入洞房,因为这个称呼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信仰。时至今日,我们伟大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传承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
笔者这样说不是要大家回到山洞中去生活,这样想的都是在抬杠。而是提醒大家应时刻不忘老祖宗为后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他(她)们就没有现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没有灿烂的文明传承。
当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人类的福音。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领世界才能救人类于濒临灭亡之际。西方文明统治世界三、四百年来,已经把地球生态搞得乌烟瘴气、灾害频频,到了必须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 怎样烧可乐鸡翅最好吃?加这2步,比饭店里做的还好吃,太香了 2024-11-23
- 美味熟食隆江卤猪脚的做法配方 2024-11-23
- 怎么炸油条好吃?教你正确做法,油条焦香酥脆,连吃两根不过瘾 2024-11-23
- 菜头怎么做好吃?教你正确做法,喜欢的不要错过哦! 2024-11-23
- 老南瓜晒干了怎么吃—— 甜辣口味的南瓜干 2024-11-23
- 清水煮鲈鱼的做法来了,喜欢的别错过哦! 2024-11-23
- 莫高窟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这里的石窟充满艺术魅力,怎样去游玩 2024-11-22
- 恏怎么读?恏的读音和意思 2024-11-2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