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关于清明的诗词大全(一起欣赏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

清明时节,春风拂柳,生机勃勃,万物萌动,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也是我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

最初的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清明时间相近的寒食也逐渐融入到了清明当中,形成了我们今日独特的清明习俗。

在这个万物展现生机,世间一片明媚的日子,人们郊游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扫墓祭祖,寄托心中的哀思,无数文人墨客也用诗词记录下了不同时空的清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古诗词吧!


清明节,诗人无花可赏,无酒可饮,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般,生活索然无味。和那些能够在清明节出去踏青郊游,祭拜先人的人相比,诗人这样的生活确实是清淡寡欢,凄清寂寥。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不是独坐黯然神伤,而是向邻居家求来新火,点燃读书所用的灯,不因为孤单而寂寥,而是与书籍相伴,一起共度清明时节。

对于白居易来说,这个清明夜无疑是一个闲适的夜晚。风是“好风”,微微拂面,月是“胧月”,朦胧中更添美感,碧阶红砖砌成的宅院,于其中步行赏花,品味耳边隐约传来的管弦之乐。

清风明月下,悠闲地听曲赏花,静静地享受着这段悠然闲适的时光,心中该是何等的愉悦啊!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桃李芬芳,与之对比的却是田野间那些荒草丛生的坟墓。有人甘愿被火烧死,也不愿意做什么公侯,而有的人靠着乞讨别人祭祀完后的剩余食物来饱食终日,还不停地向妻妾炫耀。千百年后,谁是贤者?谁是愚者?放眼望去,只见杂草丛生的坟丘罢了。人不可能永远活着,无论贤愚,都逃不过岁月相催,终将化为一抔黄土,但人们不会忘记贤者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与这个佳节一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就连黄鹂和燕子也徜徉在这样的春光里,肆意地在空中飞舞着,美景也不知陶醉了多少外出踏青的少年郎。

望着这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时间又想起曾经垂柳下与你初相逢,那时的你就如同这大好春光一般,令人着迷。如今,春光还是从前的春光,桃李依旧争奇斗艳,各逞芳华,可那个人比花娇的人却不见了,让我不由潸然泪下!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生本就无常,世事也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不辜负大好时光,认真地做事,也认真地享受生活。

颍州西湖风景优美,深深地迷住了来这里出任知州的欧阳修,他喜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想着晚年来此定居,而泛舟颍州西湖,寄情山水的同时,欧阳修也写下了十首小令《采桑子》,每一首的第一句都写着“西湖好”,极力称赞颍州西湖的如诗如画。这一首,也正是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景象。

清明时节西湖好,满目都是繁华景象,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直到日暮时分,游人们才陆续散去,沿着开满鲜花的湖边小路,一直到城头依旧是一片花海。

这是最著名的一首清明诗,细雨蒙蒙,纷纷飘洒的清明场景让无数国人难以忘记!

与其他人不同,杜牧过的清明节没有明媚的春光,有的只是一刻不停的濛濛细雨,和伴随着着雨水不断滋生的愁绪。羁旅他乡,心中的愁肠百转又有何人可以诉说呢,唯有借酒消愁罢了。杜牧问起牧童何处才能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手指遥遥地指向杏花山村。

清明时节正值杨柳发芽抽绿,有柳树的地方都必然是一片杨柳色,让人心情愉悦,清明节也有着折柳的习俗,要么于手中挥舞把玩,要么编织成好看的柳帽,戴在头顶,拿回家后,还可以插在门楣上,守护家门,驱灾辟邪,保佑一年无灾无难。

梨花风起正清明”,如果说杜牧的《清明》道尽了清明时节的哀愁,那这首《苏堤清明即事》就写出清明时节的清明之风,清新脱俗,一读到“梨花风起正清明”,脑海中不由浮现一树雪白的梨花绽放,微风轻起,雪白的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这样的景色该是何等的雅致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