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日本文字的由来和发展(日本汉字的前世今生)

平时,我们在广告、影视作品以及一些源于日本的产品说明书中,经常都可以看到日文,而且经常发现日文中总是掺杂有不少汉字。近日,和一位自视甚高的老先生聊天,话题便涉及到了日文中的汉字问题,彼此之间看法有些相左,他似乎有点不悦,最终不声不响,悻悻而去。

其实,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在我国的史籍《隋书》、《宋史》和日本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之中,都有大量汉字传入日本的史实记载。日本古籍《日本书纪》中说,百济学者王仁在公元285年左右将十卷《论语》、一卷《千字文》和《孝经》等汉文典籍带到日本。这被公认认为是汉字、汉文化正式传入日本之始。随后,汉字便被用于书写日本的官方文书、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在宗教、法律和行政等领域广泛使用,那时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和学习汉文化,为了书写表达更加简便,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日本逐渐对汉字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大约公元7世纪时,从日本奈良时代开始,他们借用汉字的音和义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假名符号。平假名和片假名本身没有意思,只有当它们组合成单词时才有具体含义。

平假名是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字形流畅,方便连写,用于书写本国词汇和日语汉字的标音,相当于拼音的作用。如あ(源于 “安”)、え(源于“衣”)う(源于“宇”)、か(源于“加”);而片假名则取自汉字楷书偏旁,字形规整,用于书写外来语的音节和特殊用途的词汇,如汉字的“伊”的楷书偏旁,对应片假名“イ”,汉字的“邬”的楷书偏旁,对应片假名“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名文字便逐渐普及,成为了日语书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7世纪后,假名文字逐渐取代汉字成为日文的主要书写文字,汉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减。在假名之外,日本人也模仿汉字的构成模式,创造了一些专用于日文的文字,称为“倭字”。但“倭字”的数量并不多,使用也不如“假名”广泛。

到了19世纪,日本出现了一批文字改革运动者。1866年,他们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推行文字改革,政府将东京地区的语音定为日本标准国语,并在通俗读物的汉字旁标注假名,统一文字读音。1872年,日本文字改革运动者提议使用罗马字母标注日本文字读音。

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对汉字的使用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制。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其中包含了1850个汉字。这个表由日本“国语审议会”拟定,旨在统一和规范日文中的汉字使用。1973年,日本文字改革运动者再提主张,建议控制日文中的汉字字数。1981年,日本政府完善了“假名”的使用方法,改“当用汉字表”为“常用汉字表”,其中包含的汉字数量增加到了1945个,这是日本政府公文和通俗出版物使用汉字的最高限度。

虽然这些措施对汉字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汉字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许多日语单词和词组都采用了汉字书写方式,尤其是在涉及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等领域中。例如,“日本”(Japan)、“文化”(cultur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等常用词汇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的书写相同,但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他们在读音、意义、字体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中日两国都有“科学”一词,都是指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问,但日文中的“科学”读音是“kagaku”。在日语中,“勉強”表示学习或努力,娘”表示“女儿”。“我是一位教师”用日语表达是:“私は一位の教師です”

这些例子表明,尽管日语和中文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词汇,它们的意义或用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进行语言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免让人误解。


在现代日语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学习汉字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阶段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时来教授汉字,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出和书写这些汉字。虽然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日本一些年轻人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汉字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