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大小金川之战真实历史(大小金川之乱:乾隆“最贵”的一次开疆拓土运动)

自瞻对、大金川用兵以来,川省糜食腾贵,公私糜弊,西南为之重困。——(程穆衡.《金川纪略》)

乾隆时代的大清帝国,正是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清军是打遍亚洲无敌手的存在,败在清军铁蹄下的有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骑兵、天山南路的回部骑兵、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廓尔喀雇佣军、缅甸丛林的火枪象兵、中南半岛(越南)的山地武士,清军凭着强悍的战斗力,打出了“十全武功”的辉煌战绩,为华夏开拓万里生存空间。但有这么一场战争,耗费了大清帝国7000万两白银,却仅仅拓地数百里,堪称大清帝国最贵也是性价比最低的一场开疆拓土运动,它就是“清平大小金川之乱”。

大、小金川西连甘孜藏族自治州,与康藏通,东连成都平原进入川西高原的咽喉——汉川县,是嘉绒藏区通往汉族地区的要道之一。南接雅安地区,直通内地,北接川西高原,与青海、甘肃相通,为内地通往西藏、 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咽喉与桥梁地带,它可以远扼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近控川边,因而,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明清易代之际,中原内乱,金川部落首领乘机驱逐了明朝在当地的流官(朝廷命官),将川西高原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顺治十五年(1658年),金川部见新兴的大清帝国国势强盛,遂上表对大清称臣,而后双方相安无事多年,金川部又分裂为大金川、小金川2部,但都明确向大清称臣。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兵小金川泽旺印信,并攻占了明正土司(今康定)所辖的鲁密章谷等地,距离打箭炉(今康定)仅四日路程。打箭炉是藏区进入内地的南大门,也是大清经营青藏高原的重要战略前出基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当年岳钟琪就是从打箭炉出发,率6000四川绿营兵千里奔袭拉萨的。大小金川的内战严重威胁到了大清帝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且如果任由大金川吞并小金川,势必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

于是,乾隆决定对大、小金川用兵,顺便再次执行改土归流,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川陕总督张广泗率军入川,主持征讨金川的战役,因为地形不熟又轻敌大意,导致损兵折将,战局胶着。随后,乾隆任命大学士、军机大臣讷亲经略,赴金川前线主持战事。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初,讷亲赶到前线与张广泗合兵一处,结果依旧不理想。最终,乾隆赐死讷亲,处决张广泗。改任傅恒挂帅出征,傅恒到前线后,身先士卒,并采用围困战术,将金川围困了2年之久,最终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遣人到清军大营军营乞降,第一次征讨金川之战结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再次发动反清叛乱。乾隆下诏以温福,桂林分别自汶川打箭炉(今四川康定)攻入金川,后又以阿桂为定西将军,加派健锐营、火器营兵2000﹑黑龙江及吉林兵2000人入川增援,同征者还有福康安、海兰察、哈国兴等名将,小小的川西高原汇集了大清帝国最豪华的名将阵容,诚可谓精锐毕至,将星云集。因为当地险恶的地形,当地地势崎岖,不利于清军大兵团展开,金川兵又广建碉楼,密密麻麻的碉楼,就像一颗颗钉子,迟滞着清军的进攻,再加上后勤保障困难,使得清军始终无法有突破性进展。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清军凭借着庞大的体量,硬是一座座碉楼拔,一寸寸推进的“死战术”,最终攻破叛军最后据守的堡寨噶尔崖,索诺木出降。第二次征讨金川之战才彻底结束。

战后,清廷在大、小金川旧地设立懋功、章谷、抚边、绥靖、崇化等五屯,并派军队屯垦,废除当地的土司制度,设置流官(朝廷命官)直接管辖,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从此成了大清帝国经营川边和青藏高原的重要基地,捍卫了西南大后方的战略安全。

吕思勉先生评价:“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大金川,今理番县的绥靖屯。小金川,今懋功县。用兵凡五年,糜饷至七千万,可谓劳费已甚,然综合全局看起来,则于西南的开拓,仍有裨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