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托尔斯泰成了文化界最亮的一颗星,他的天才让无数人倾倒,正当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的下一本书的时候,托尔斯泰却以最狂热的态度投身到办学校和搞教育中去了。
他的夫人觉得,他搞这些,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他的生命不应该浪费在这些事情上,而是应该用来写作,为此,她操碎了心。
直到1873年3月,他的夫人才松了一口气,因为托尔斯泰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了。
可是还没写完,托尔斯泰就遭遇了他人生最严重的精神危机,他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了!
那时候,托尔斯泰想自杀,想摆脱生的痛苦,奔向死之虚无。有一次,他疯了似的冲进屋子,只是为了将所有绳子收起来,将自己的猎枪锁起来,因为他怕自己忍不住上吊,怕自己忍不住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时候的托尔斯泰,功成名就,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可他突然感到,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虚无,因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几十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他看来毫无价值,无法抵抗死亡的虚无感,他不断探索和寻找,最终才找到生命的平静,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01
托尔斯泰是贵族,有显赫的家世,家里有过将军,有过名垂青史的官员,还有文学家和艺术家,就连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中校。
再说托尔斯泰的母亲,也是家世显赫,继承有一万五千多亩土地,是妥妥的地主。
所以托尔斯泰一生下来,就是“富二代”和“贵5公子”,家里有数百农奴替他劳动挣钱,有着一般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财富和地位。
两岁时,母亲去世,但托尔斯泰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依旧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子。
他性格开朗,是典型的乐天派,活泼可爱,总是微笑着突然跳到房间,逗得一家人欢笑不断,被欺负了,就躲起来哭,哭完了继续快乐地生活。
托尔斯泰的童年,除了母爱的确实,其他的都无可挑剔,可是他越长越丑,每次照镜子,他都感到绝望,一个又大又扁的鼻子,一双小眼睛简直像缩进了骨头缝里一样,嘴唇又厚得像两根香肠。
他想:
像我这样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会降临到我身上,除非神能赐予奇迹,让我变成美男子,否则别无他法。
总而言之,设计托尔斯泰这张脸的,绝对不是希腊艺术之神,而是一个平凡的木匠,甚至还偷工减料了。
人生来这个世界上,皮囊是天给的,只有那颗心,可以自我完成,你要是给他装上知识,那他就闪闪发光,要是装上无知,那他就写满愚蠢。
02
八岁时,托尔斯泰跟随家人一起,前往莫斯科,他亲切地和路人打招呼,可是却没几个人理他,很多人都表情冷漠,写满隔阂。看见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全身发抖,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画十字给他们祈祷。
城里人虽然多,可是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相互之间不会热情地打招呼,哪怕是邻居,看起来也冷冰冰的。
1837年,托尔斯泰还不到十岁,父亲去世,次年,祖母去世,又一年,一直照顾他们的保姆又去世了。
接连不断的死亡,让托尔斯泰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脸上的笑容也没以前那么多了,反而常常对着天空个发呆。
在家里,托尔斯泰看起来既不聪明,又不努力,他没有兄长的想象力和口才,也没有哥哥那么努力。
除了长得最丑,没啥特别的。
15岁考大学,好几门都不及格,只能补考,可补考还是一塌糊涂,没能考上。
后来终于考上了,可他不喜欢去学校,不喜欢努力学课本上的知识,经常逃课,去看课外书。
他喜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他全都读过。他还把卢梭的肖像做成饰品挂在脖子上,带着“卢梭”去上学。
课外书是看了很多,可是学校规定的科目,往往一塌糊涂,到了考试的时候,又是很多不及格,被勒令转专业,从头开始读。
看书多了,烦恼也渐渐多了起来,他有时候不得不去忏悔,可是一想到书里说的,他对“上帝”又充满怀疑。
等兄长毕业时,托尔斯泰对学校的教育已经不感兴趣了,他对兄长说:
“我不读了,我也要回去。”
回去干啥?回去做一个令人尊敬的领主,改造家里的700个农奴,让他们都能幸福地生活。
这是他的新理想,他对姑姑说:
我要在田园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田园的。
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理想。
这理想真好,但姑母给他泼了一点冷水: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天职的意义,不是心血来潮或一天两天就能悟出来的,这必须要经过几次失败。
你说要使农奴们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让别人幸福呢?
确实,在这个世间,人生破破碎碎,活着的人都在缝缝补补,使自己幸福尚且很难,使别人幸福就更难。
03
1847年,托尔斯泰19岁,他回到故乡,开始了自己的农奴改造计划。
他信心满满地制定了一些计划,准备紧锣密鼓地实行,其中一条就是,每星期和农奴们一起开一次“吐槽大会”,专门吐槽农庄不合理的规矩。
说干就干,托尔斯泰深入田间,和农奴一起干活,可农奴们不信,觉得他这个公子爷,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吐槽大会”当然也没人敢吐槽,在农奴看来,还不是主人怎么说就怎么干,其他人怎敢反对。
托尔斯泰想到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婆婆,他说:“您应该躺下来休息休息,否则您的病是不会好的。”
可老婆婆觉得,休息了生活怎么办?扯淡吧,她觉得这小子是骂她不中用了,“虽然您是领主,但请您客气点!”
托尔斯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老人去疗养院休息,没想到老人大发雷霆,“你如果再叫我去疗养院,我今晚就去自杀。”
在老人看来,这公子哥就是瞎搞,乱弹琴,托尔斯泰被赶出去拉,还被骂成是恶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托尔斯泰很忧郁,连续几天都食不下咽,寝不安眠。
农奴为什么不能理解他的好意呢?他不知道,其实大环境就是如此。
可他不想放弃,他觉得,这些人不理解他,是因为他们没文化,所以应该办教育,让他们学习知识。
于是,他建了一所学校,自己为孩子们上课,当起了老师,可是有农奴又请求他关闭学校,停止授课,为啥?因为孩子们读了书,就不能安心种地了,农奴的儿子只有当农奴的份儿,书读得再多也成不了贵族,而且读了书,就不愿做农事了。
又失败了,托尔斯泰有些悲伤,有些绝望,他开始“摆烂”,喝酒、打猎、赌博、打牌,开始用娱乐的方式忘记人生的痛苦。
他对哥哥说:“我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当领主了。”
不当领主,就去当兵,镇压少数民族的起义,维护当地的和平,争取荣耀。
在战斗中,托尔斯泰很英勇,空闲的时间,他也喝酒,赌博,还输了钱负了债。
可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样,很多人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托尔斯泰却没有沉迷其中,他还是抽时间看书,写小说。
这一写,又成了名作家。
人是自己造就的自己,你今天的行为,会造就明天的自己,今天的努力,会成为明天的幸运。
04
在写作方面,托尔斯泰真的是天才。
处女作《童年》发表后,就连已经成名的大作家屠格涅夫看了,都赞叹不已。
托尔斯泰的妹妹和屠格涅夫是邻居,有一天,这位大作家拿着一本杂志,一脸高兴地谈论正在连载的《童年》,对作者十分赞赏,还当中朗诵了一些段落。
得到成名作家的赞赏,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荣耀。
随后,托尔斯泰不急不缓地完成了《少年》和《青年》,他还写了一系列的战纪。
经历了太多死亡,托尔斯泰开始思考战争和人性,他感觉,战争不像对外宣传的那样正义。
一个热爱思考的人,总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而是对一切充满怀疑。
他说:
这是非常可怕的,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也不可能会有不以爱国为借口的战争。
越是思考,越觉得战争毫无意义。
人没法做自己觉得没意义的事情,托尔斯泰离开了战场,以作家的身份前往彼得堡,受到了作家的热烈欢迎,他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耀眼夺目。
屠格涅夫说:
“俄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种奇迹。”
05
作家是什么?作家是社会的良心和人类思想的灯光,在各种祝贺和酒会之中,托尔斯泰却感到痛苦。
他想到那些底层人民的苦难,想到那些战士对和平的呼吁,而眼前,本该是社会良心的作家们,却在歌舞升平中享受这一切。
这样一群人,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教导他人?凭什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能指导别人的人生?
他对屠格涅夫说:
人是平等的,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家必须担任重责,应该以领导世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使命,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和诗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也没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这话遭到了屠格涅夫的反对,他对周围的人说:“托尔斯泰和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他在监视我们,如果我们稍微做错事,他就会把我们送进地狱。”
人这一生,都在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寻找能让自己活得充实的东西,可是这样的东西,实在太难找到了。
托尔斯泰决定出去看看,这一看,看了两年,1859年,托尔斯泰结束了旅行,回到家乡,重新开办教育,继续改造农奴。
他对大家说:“让喜爱玩耍的孩子到学校来吧。”
这次,学校很成功,学生很多,他也开了各种课程,作文、书法、文法、历史、绘画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学习。
托尔斯泰做了校长,又找了几个大学生来当老师。
他还研究教育理论,参观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可他发现,在强制性教育下,学生都战战兢兢,像呆头鹅,不管喜不喜欢,都一股脑塞进脑子。
他发现,在这种充满束缚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也没有什么前途远大的迹象。
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办学校,自由,没有太多规矩,让学生自由成长,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上学,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土地给学生耕种,收获归学生所有。
举世皆醉的时候,醒着的人就是疯子,举世皆浊的时候,清白的人就是肮脏。
托尔斯泰的做法,引起了其他贵族的不满,有人诬告托尔斯泰违反正常,学校遭遇大搜捕,托尔斯泰的农奴改造,再一次失败了。
对于黑暗来说,第一束照进来的光,就是罪。
06
想干一番事业的托尔斯泰曾对自己说过:
“不要老想着结婚,你应该有自己神圣的使命。”
可现在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作家的名声有了,出入各种场合,溜须拍马的人也很多,可是唯有真理,难以辨明。
他开始渴望婚姻了。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和十八岁的女孩索菲亚结婚了,婚姻让他的生活得到安稳,他萌生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
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几年后,当这部小说面世,托尔斯泰也借此走向了文坛的巅峰。
最初发表的时候,《战争与和平》的反响很不好,遭到了很多批评,新潮的人觉得小说思想太保守,而在保守派看来,小说思想又太激进。
两面不讨好,可托尔斯泰并不太在意这些声音,他埋头苦干,到第四卷发表的时候,人们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曾经批评声音很大的屠格涅夫,更是感叹:
“真是无话可说,这确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国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了。”
他还称赞:
“除了托尔斯泰,全欧洲没有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小说成功了,托尔斯泰的名声越来越大,可是他又开始闹妖了,又打算去搞教育,不管太太怎么反对,他都要搞教育。
为了教育,他把身体都累垮了,他还投身慈善,登文募集善款,为饥荒中的人民东奔西走。
有写作灵感的时候,他也写作,但不强求,1873年,他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
人这一生,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麻烦接着另一个麻烦,有人被推着走,有人自己走。
但不管怎么走,都只能自己为自己负责,你的人生,就是你的。
07
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托尔斯泰不到50岁,家庭幸福,有钱有名,身体健康,能像农人一样割草,能连续工作10个小时都不疲惫。
就是这样的状态下,托尔斯泰却陷入一场差点要了他命的精神危机,他突然之间不想活了,也不想追求真理了。
总之,他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活着的欲望了,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了。
他看到人生的路,除了死亡,一无所有。
为了避免自杀,他得把绳子藏起来,也不敢拿着猎枪去打猎,就是怕自己先把自己杀死。
为了能活着,他到处寻找人生的意义,他通过文学来寻找,却发现作家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法了解,很多作家对自己都不诚实,只是麻木地活着浪费生命,制造一些没意义的东西。
他也通过宗教来寻找,可是他16岁起就停止了祷告。
他通过科学来寻找,却发现科学只是解释了一些现象,只能解释物质世界。
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死亡一旦降临,一切都会变得虚无。
可是,为何还要活着?要怎么活着?
他发现,大多数人对抗死亡和虚无的方法,就是四种:
一、无知;
二、享乐;
三、毁灭;
四、苟延残喘;
他就是第四种,明知生命没有意义,却没有能力去结束这生命的骗局,也不敢结束自己的生命,似乎还在期待什么,苟延残喘地活着,该干的事情一样干。
后来,他像那些农民一样,耕作劳动,衣食简朴,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拒绝做社会的寄生虫,他却感到了某种充实。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有了这个答案,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带着问题活下去,去思考,去体验。
08
贵族托尔斯泰开始自己干活了,他自己耕地,锯木头,和一个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
可是,他的妻子却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应该去写作,应该去为人类的精神做奉献。
她说:
看到这样聪明的灵智力量用在锯木头、煮汤、缝靴子上,我不能不感到忧郁。
屠格涅夫也写信请求他重回文学方面去。
总之,无论是作为文豪,还是作为知识分子,似乎都不应该干这样的活,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托尔斯泰是在浪费生命。
托尔斯泰也没有放弃写作,他一直在写。
1899年,代表他思想的巅峰之作《复活》也完成了。罗曼罗兰说:
“透过这部作品,能够见到托尔斯泰闪耀的眼睛,他那双灰色而锐利的眼睛,能够立刻看穿人心,并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但他从不“专业”写作,而是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宣扬反战,宣扬和平。
他的生活和他宣扬的东西虽然没有完全一致,但他一直在努力靠近,靠近他所宣扬的那种美好。
09
托尔斯泰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而日记,是私人的东西,是一个人最靠近神明的证明。
他说:
要是不单独自己一个人,就无法接近神明。
可是他的妻子,全方位地监视着他的生活,连他的日记,她都想看,这让托尔斯泰痛苦不已。
他想离家出走,可是走到半路又回来,因为放心不下妻儿。
可是,他们依旧争吵不断,因为生活观念不同,托尔斯泰希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照顾自己的生活,而他的夫人却觉得,那是在浪费生命。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终于无法忍受了,他给妻子留下一封遗嘱,真的离家出走了。
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费尽精神想要获得心灵的平和,想要尽力调和横亘在我的信仰或良心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在离家出走的路上,托尔斯泰觉得:
我已经不是托尔斯泰了,我可以把隐藏在内心的东西发泄出来了。
由于身体原因,他几乎不能吃喝,也无法睡眠,很快就倒下了,他对女儿说:
“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近了,我要你记住的事只有一件,世界上还有无数人在受苦受难,然而你现在却只担心我,你不要只照顾托尔斯泰一个人啊。”
在死前,他重复说:
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他是真诚的,他一直想要而且也一直诚心诚意地希望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上帝的忠仆。
1910年11月20日,托尔斯泰病逝。
他曾在遗书当中明确写过,他的葬礼要和乞丐的葬礼一样,用最便宜的棺木,就葬在他死去的地方或某个最廉价的公墓里。
不用举行追悼演讲,也不用请教士来诵经,不希望在报纸刊登讣告,更不要披露自己的经历。
可是他死后,他的遗体被带回故乡,报纸最显眼的位置就写着“托尔斯泰的死是世界的不幸”,还有无数新闻记者在“迎接”他。
他想活成一个普通人,可是他的一生注定是不普通的。
如今,托尔斯泰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可是他的那些小说,依旧是文学的巅峰之作,凡是热爱文学的人,都一定听过(或读过)托尔斯泰。
正如他说: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他努力依照自己的思想活,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10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终结,这是上天对生命的仁慈。
因为死亡,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终究会失去,所以我们才会抓紧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托尔斯泰在死亡面前,看到一切都那么脆弱,于是他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一辈子,不管我们做什么,成了什么,死亡都横亘在前方,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随时都可能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于是我们做什么,才会追究有没有意义。
把死亡当成一面镜子,去反省自己的人生,活得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活得是否有意义,活得是否问心无愧?
这就是向死而生!
- 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古代家族地位争夺战,嫡女能否碾压庶子?) 2024-11-28
- 推理悬疑破案电视剧推荐(9部高分上头刑侦探案悬疑剧推荐) 2024-11-28
- 汝州市属于哪个市(因一条河而得名汝州) 2024-11-28
- 草寇是什么植物(带你识别草豆蔻) 2024-11-28
- 银行安全保卫部是干什么的(有没有钱多事少的岗位?) 2024-11-28
- 味精放在啤酒里有什么作用(啤酒加味精 揭开“传说”秘密) 2024-11-28
-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有哪些(世界文豪托尔斯泰传) 2024-11-28
- 牡丹江旅游景点大全(黑龙江牡丹江必去的三大景点) 2024-11-2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