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论语》公冶长原文及翻译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翻译】

【杨伯峻】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李泽厚】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呀,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

【钱 穆】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这些来加在别人身上。”先生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加,指把非义的事情加诸于人。

这是子贡的修身心得,向老师报告,很好理解,就是人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的评价是“非尔所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为什么做不到呢?细一品,也能明白,“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真正落实起来,后一句好办,我不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事我能做主,不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可前一句呢?我不愿别人加诸我。这个主体就是别人了。我们没办法要求别人干什么。儒家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从自身找原因,别人的事我们管不了。所以孔夫子提醒子贡,这事儿你办不到。

还有一种说法,孔夫子听了子贡的心得,评价“非尔所及”,指的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个境界属于仁的层面,子贡还没有达到,别太高估了自己。《朱注》: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为什么达不到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才觉得稍微有点懂了。

程子说,“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或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

这里就存在一个境界差,仁与恕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仁的基点在“无”字,意思是对于我不愿别人做的事,我也没有加诸于人。“无”字流露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性情,我不想别人骂我,我也没有骂人的想法。恕的基点在“勿”字,别人骂我,我知道这个感觉不好了,所以要求自己不能骂别人。这是对自己提要求,禁止去干什么。就好像悟空戴上了紧箍一样,强迫自己不杀人。深一琢磨,就有些明白了,仁是发自本性的不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恕是禁止自己不能这样做,还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的理解,还可以加一层,仁是“我不欲人加诸我”,这个“不欲”包括了思想中的一切,涉及广博,完全体现了本真和性情;而恕是“施诸己而不愿”,这个事情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我真实感受到了痛苦,推己及人,警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事。别人骂了我,我难受,从而警醒自己不要骂别人。

有的时候想想,读《论语》搞那么深干嘛?就好像自己连老师布置的小学题目都做不对,还总爱研究大学的题。能认识到恕的可贵,真正付诸于行,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光在那研究更高的仁的理论,实在是用错了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