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清明节的古诗大全(十首顶峰清明节诗词)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凄冷料峭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时任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刺史的杜牧,在当年的那个清明节,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早春时节,花红柳绿,春光明媚,而往往也就是在这样的春天里,清明时节的突如其来的春雨,给春光增添了一份陡峭的寒意。

“纷纷”,纷纷扬扬的大雪最为常见,但是,如果形容雨,夏天是疾风暴雨,秋天是淅淅沥沥,只有春天密集的细雨,才会让人感觉到“纷纷”。

“行人欲断魂”,能让人“如断魂”的春雨,再结合上句的“纷纷”,清明节对亲人的怀念,对羁旅的哀愁,加上这阵“纷纷”的春雨,就可以如临其境的感受到,这是一场料峭的春寒。

全诗的前两句就是有场景有声音有沉浸的背景,后两句就是近在咫尺的话剧和电影主演出场。“借问”,“遥指”,无声的背景中,突然有了画外音和动作,如果镜头一转,是不是还应该有更庞大的清明春雨图?

诗在此处顿住,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谢枋得在《千家诗》评价道:“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凄冷料峭的清明春雨中,慌乱的行人顺着牧童的手指处,也许看到了远处杏花村中草木半遮半掩,挑出来的酒幌子。

到底是真的看到了远处雨中的酒幌子,还是听了牧童的指点,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酒幌子,谁也不得知。杜牧的诗往往妙在此处。

图1 清明时节雨纷纷

二、“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之死生自知

南宋诗人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

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

这一年清明节,油灯下的高翥写下了这首名作《清明日对酒》。

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是远景。清明这一天,诗人来到南北山头扫墓,这里都是杂乱的墓田,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扫墓。

人很多,也都很忙,但是大家都是各忙各的,这一天,大家都是在缅怀逝去的亲人,当然都不会有欢声笑语。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是近景。漫天的纸灰好似白色的蝴蝶一样,到处翻飞。扫墓的人们泪洒墓田,流出的血泪好像红色的杜鹃。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人生如梦,也许生死并没有那么远。而“杜鹃啼血”更让人深深感到现场的悲伤。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这两句是虚景。应该不是诗人实际遇到的场景。在这种无比悲伤的场景下,诗人突然想起“狐死首丘”的典故,想到现在伤痛到极点的人们祭奠结束以后,晚上回到家里,却又看到小儿女们在灯前言笑盈盈,不禁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这两句应该有两层含义。比较容易想到的是,现在这些人悲痛哭啼,但是平日里又是怎样?可能一回到家中,你们就马上会换上一副笑脸,还不如情深意重的狐狸。

其实诗人想表达的应该是这样,还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们,回到家中,看到尚不懂事,言笑不禁的小儿女们在灯前,应该更是悲伤,觉得儿女尚小,还不懂自己逝去亲人的悲伤。而儿女们终将长大,自己也终将逝去,那个时候,现在还在欢笑的小儿女们又会是什么情况,那个时候的生离死别又会像今天一样重演。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是感想。看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其实仔细读来,实则正好相反。

正因为眷恋人间,才连一滴酒都舍不得放过,才赶紧要珍惜。这正是一种反差式的旷达。

高翥这首诗意在笔外,含义悠长。

三、“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之春光传神

几乎做了一辈子太平官的晏殊,工诗善文,尤擅词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这个太平宰相在某一年的清明节,写下了这首欢快的《破阵子·春景》。

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全词用一个清明节踏春的少女视角写就。

上半阙写的是少女眼中的风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了季节。还写出了季节的特色。奠定了全词轻快流丽,明朗的基调。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三句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池面上点缀着几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空中还有柳絮飞舞。“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下半阙写的是少女遇上女伴的情景,简单而生动的描述,少女心性让这个明媚的春日更增添了许多活泼和欢快。

“巧笑”二字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而是捕捉住两人斗草时的情景,着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态,以轻松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少女纯洁无暇、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

“笑从双脸生”尤为传神写照之笔。只有涉世未深、全无心机的纯情少女才会因为如此细小的缘由而笑得这般自然、这般天真。

卓人月在《古今词统·卷十》评价道:“小倩香奁中笔。”

陈廷焯在《闲情集·卷一》评价道:“风神婉约。”

四、“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之看透炎凉

北宋时期,因王安石变法,引发将近十年“元祐党争”,在此持续期间,无论新派还是旧派,两派党人都承受了无法言说的巨大压力。

黄庭坚作为“苏门六学士”之首,当然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这期间自己母亲又病逝,这些都给黄庭坚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终于,在这期间的一个清明节,黄庭坚饱受沧桑,看透炎凉,写下了这首《清明》。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整首诗几乎都是两两对比而成。

开始两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就是鲜明的对比。

“桃李笑”“荒冢愁”是心情折射的对比

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这其中桃花李花是最常见,也是在田野中最艳丽的,桃李盛开于春风之中,迎风欢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怀念亲人,满眼只见荒冢累累,心中当然许多凄凉。

但是,桃李既不能“笑”,荒冢也不能“生愁”,这只是“以我观物”,人赋予桃李、荒冢以人的情绪化。

三句四句“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是动物和植物的对比。

“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春雷一响,天地震动,冬眠中的动物们,雷纷纷走出蛰居之处,开始在春风中舒展。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春雨落地,让草木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萌发出柔柔的新芽。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是人的对比。

“人乞祭余骄妻妾”是《孟子》中著名的寓言,通过齐人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

“士甘焚死不公侯”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这两个典故放在清明节这一天,,显然是有特殊用意。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意,诗人最后揭开了谜底。

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最后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的诗意所在。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无论是贤人还是愚人,最后都要归属在这样的蓬蒿遍地的荒冢中,千百年后,桃李依旧在欢笑,谁还在乎,谁还记得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政治党派斗争持续、激烈,他也被贬谪,于是,难免发出如此消极之感慨。

据说蒋介石在临终之前,对这首诗,尤其是后两句大加赞赏,可能是从中看到了旷达解脱之意。

五、“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之哀而不伤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年已五十七岁的杜甫离开夔州,踏上了返乡的艰苦历程。这一年,他辗转到了岳阳,登上了心目中的岳阳楼,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岳阳楼》。

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正月,他又返回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在潭州,时值清明节,已经体弱多病的杜甫写下了两首《清明节》。

清明二首·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前两句“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描绘出清明节一副水光山色的清丽风景。

刚刚过完寒食,清明节开始,清晨远处便升起了新火新烟,仿佛在冷寂中透出一股暖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人此时客船孤舟,湖湖水清澈,也映衬着烂漫的春光。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是诗人的感叹。蓝天中,色彩斑斓的翡翠鸟口衔鲜花,自由自在地飞翔,似乎也受这节日气氛的感染,为清明节助兴。

满地的孩子们骑着竹马,欢天喜地的游玩、嬉戏。这是一副非常轻快的春景,但是诗人现在已经是卧病在床,只能看着满目春光,感慨“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是写的当地的习俗。

诗人虽然在病中,但是观察事物非常细致,他注意到了打扮得格外新异的胡童,犹有着细腰馀韵的楚女,并且用一副长者的心态,欣赏的心态给予评价。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讲的是长沙定王刘发和贾谊的典故。定王不受汉景帝宠爱,被封到僻远的长沙为王,诗人在定王身上寄寓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怀贾傅井依然”可以看出,杜甫到长沙以后是前去凭吊过贾谊遗迹的。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写的是此时自己的处境。即使是自己开了火禁,但是他现在客寄他乡,一贫如洗,纯粹“虚沾”而已。

这里也内涵着自己始终与自己的理想无缘,始终没有正式的踏入朝堂。

“实藉君平卖卜钱”,诗人虽没有卖过卜,却曾经卖过草药。“虚沾”、“实藉”两句,不仅切题紧扣清明习俗,更是婉转道出了诗人贫困的艰辛。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击钟而食,列鼎而烹,那是富贵人家的好尚;而山林隐士,处贫贱而自甘,不以事虑,不为物牵,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显然,这里诗人是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表现得颇像旷达。

这首诗是诗人对目前处境的一种排遣和超脱,实际上潜藏着深层意识的强烈悲哀。但是,诗人把不可解的情感出之以轻描淡写,无可奈何的感叹化作冷寂声调。

这首诗在诗歌追求含蓄蕴藉,崇尚中和之美。这首诗作于诗人这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能够如此超然平和,实见其境界之旷。

六、“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之战乱残景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唐肃宗平定刘展之乱刚过月余,江浙一带战乱初定,一片惨状。此时的张继客游苏州,适逢清明节,写下了这首《阊门即事》。

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起始两句写的是诗人真是所见。

因为战乱,农民都被官府征兵,昔日的万顷良田都变成了今日的青草。这种平白直叙,不加修饰的写法开头给读者强烈的印象,也反映出诗人对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现实的悲伤和耿耿于怀。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是诗人登上城楼远眺所见。

战乱不仅使耕夫从军,土地荒芜,也使很多妇孺背井离乡,村庄里人烟寂落。尾句以咏叹调收结,言尽意未尽,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深深的感伤,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七、“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之暮春游春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归居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回到他最喜欢的颍州,多次游览颍州西湖,这一日清明节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词的上半阙说的是清明节期间,西湖热闹非凡,生机勃勃。词人也忍不住坐着车加入到游春的队伍中(当时欧阳修已经年过六十,身体状况十分差)。

下半阙写的是游览一天以后,到了日暮时分,各自不同的神态。有醒有醉,喧哗不停。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纵情游乐。

最后一句“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形象的写出了虽然已是暮春,但仍然是花团锦簇的情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

图2 颍州西湖春光

八、“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之清苦奋发

公元991年(淳化二年),王禹偁被贬为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团练副使。

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宋太宗大赦天下。王禹偁随例迁解州团练副使。

在此两年中,穷困潦倒的王禹偁在某一个清明节写下了这首《清明》。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前二句开门见山,点名自己的处境。别人清明节祭奠、游春,而自己却穷苦潦倒,物质上的极度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最重要的事还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而现在诗人虽然贬谪外地,但毕竟已经是功名在身,即使这样,也还是刻度读书,追求精神上的丰富。

所以,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而诗人在这里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虽然有贫寒百姓的凄凉,但更有读书者的志气和抱负,而且表达不动声色,充分体现出诗人虽贫志坚的心态。

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之望穿秋水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从杭州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蝶恋花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上半阙是写景。

清明节已是暮春,确实已经是“春事阑珊”。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祭奠扫墓,词人客居他乡,当然无从祭扫。

又是黄昏,满地落花,偏偏又传来鴂鸟啼鸣。这一切都引发了词人心中最沉重的思念之情。

下半阙是抒情。

与此刻思念的亲人虽然距离不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咫尺天涯,就是不能相见。

一直音讯全无,思念到五更时分,也都难以入睡,这个时候,征人的号角吹响,就连惟一能够寄托相思的月亮也都赶紧落下山去,躲到了山后。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评价道:“鸟啼,花落,梦回,月落,一境惨一境。”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评价道:“‘春事阑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惊心动魄。‘只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恐无此魂销也。”

十、“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之流连忘返

这一年的清明节,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在杭州西湖踏春,写下了这首《苏堤清明即事》。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重成了山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

一来,诗人借“流莺”的欣喜,表达了白天山林的喧嚣和热闹。

二来,也表达了诗人不甘心把美好的山林彻底还给“流莺”,那种流连忘返的心态一览无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