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屈原为什么投江而死的故事(2300年前,屈原为什么选择死路?)

说到屈原,大家都可能都不陌生了,感谢各种历史题材剧,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开始简单介绍一下他吧,战国时期,屈原早期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也就是一等一的大官,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楚国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增强。好景不长,屈原和楚怀王闹掰了,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为什么一定选择死亡这条道路呢?好好活着不香吗?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我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以身殉国。

这一做法,自古以来都是有骨气文人们的首选,况且屈原和楚国国君还带着血缘关系。后世最典型的就是南宋灭亡时十万人在广东崖山跳海,近代最响亮的口号宁死不做亡国奴。这一点就不说深入说了,大家都明白。

第二,屈原以死谏楚王。

屈原看到楚国不行啦,外有大军压境,内有“党人”横行,满怀救国大志的自己遭谗言被流放,报国无门,自能以死向楚王传达他的心声和诉求。历史上这样干的不少,魏征以死谏出名。不过这得遇到一个好老板,毕竟搞不好只有一次机会了,从结果上看,屈原亏大了。

第三,我想说的是这一点:成长履历和自我性格使得屈原必死。

屈原生于楚国屈景昭三大家族之一,都是王室血脉的他们,在哪个没有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年代,基本上男子生下来就是要做官的。屈原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啥事只要老板点头都没有问题,况且这一时间他和老板处的和兄弟一样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挫折打击怎么应对,再加上自己有些完美主义的倾向,觉得自己的方针政策是完美的,看到别人瞎搞乱搞的就闹心。一时没想开,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不忿的生命。

最后一点嘛,看到网上说的,完美的解释了端午节及纪念活动的由来,都是后世之人牵强附会罢了,全当一笑。

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屈原写过一首情诗《湘夫人》暗指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以为他俩有点问题,便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怀王的遗体送还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由不住的欢欣鼓舞、心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他的“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楚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和包粽子,就是在暗示当时的追杀情景,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