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什么习俗(关于七夕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这一天正值夏秋之际,夜凉如水,繁星满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了。

七夕节

七夕节,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七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牛公牛婆日、巧夕、魁星节、晒书节等。

乞巧节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最初的七夕节,主要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用来表达对宇宙天象的敬畏之情。后来,到东汉时,人们把它赋予了爱情的寓意,这个节日就一下子从严肃变得浪漫起来。

古时候的女子会在这天晚上,星星升起后,摆上时令瓜果,对着夜空中银河祭拜,祈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线活儿更加出色。所以农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

还有一说,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汉代的宫娥,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月光下,于开襟楼拿丝线比赛穿针引线,完成最快的被称为“得巧”,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女儿节

牛郎和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令人羡慕,许多女子都在七夕节时祈求美满姻缘。这都属于少女的活动和心事,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男人不能参加,所以,七夕节也叫“女儿节”。是中国唯一以少女为主角的特色节日噢。

既然是传统节日,那七夕的习俗又有哪些呢?

七夕斗巧

女子们比赛穿针引线、 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 , 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 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斗巧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快完成的称为“得巧”,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对月穿针

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

大概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每到七夕,当天女子们会捉一种小蜘蛛,把蜘蛛放到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如果发现蜘蛛结网,就是“得巧”,寓意能交到好运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听天语

听天语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习俗,当夜深人静时,女子躲在葡萄架或瓜果树下,偷听牛郎织女在天上说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听到的女子日后能得到令人羡慕的好姻缘。就这样,七夕节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投针验巧

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七夕储水

传说,每年一到七夕节,天上的仙女都会在清晨下凡,在河中沐浴,河水便有了仙气,如果此时能取回来一些河水,就能获得好运,还能驱邪除病。

还有一说,广西某些地区有这样的习俗,认为七夕储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二十八星宿中,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主掌考运。所以,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一举夺魁”或“大魁天下士”。“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在闽东一带, “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结扎巧姑

陜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晒书

晒书源于中国代际传承的生活习俗,特有的读书文化。晒书在古代也称为“晒肚皮”,成为文人墨客显露才学、展示品趣的一种特别方式。

染指甲

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年轻女子也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

拜床母

将贡品放在小孩的床上来做祭拜。是台湾地方民间七夕节习俗之一。床母就是床神,七月七日为床母生日。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岁以前都由“床母”担任保护工作。在民间习俗中,祭祀床母可以祈求小孩平安长大。

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为牛庆生

旧时牧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