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三军是什么意思(古代的“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今的三军指的是陆军、海军、空军三个不同的军种。可在古代是没有空军与海军的,那么当时的“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呢?

“三军”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夏官·司马》中有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根据周朝的制度,当时的周天子可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有三军,中等诸侯有二军,小的国家有一军。

当时的军队建制分为军、师、旅、卒、两、伍这六个等级。其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这么算来一个军有12500人左右。“三军”也就是指三个军,共37500人左右。

后来,各诸侯国扩充军队力量,将“三军”做了区分。

如晋国把三军分为上、中、下军,楚国称左、中、右军,魏国称前、中、后军。每军各设一统帅,而中军最大且人数最多,中军将领统帅三军。

经过朝代更替,唐宋时期三军逐渐演变为了前、中、后这种固定建制,并且各军有着不同的职能。

虽然前中后是按顺序来的,但并不能说前面的一定是前军,后面的一定是后军,而是要根据其职能来区分。

前军简单来说一般就是先锋部队,比如斥候、侦察、工兵等等,负责为中军扫清障碍,为大部队探路。

中军就是主要战斗力量,包括骑兵、步兵、弓箭兵等大部分兵种。作为军队的主力,也是最重要的角色,人数最多的一部分。

后军一般为后勤部队,主要保护中军后路,押运粮草,避免中军受到后方偷袭,为中军断后。同时也是预备役的存在,前中军打光之后也会上前与对方战斗。

到此时,三军的人数也就没那么固定了,中军作为主力部队人数肯定是最多的,前后军为开路与断后,人数相对于就要少一些。

另外,古时候“三军”也用来区分兵种。

据姜子牙所著《六韬·战车》中记载:“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此处的三军,也就是指步兵、车兵、骑兵三种。

到了三国时期三军还为“步兵、骑兵、车兵”或者“水兵、步兵、骑兵”。

而当时的“水淹七军”又指的是七支部队。

所以说,“三军”在古代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指不同军种,也是军队统称,泛指很多部队。

正如开头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三军”,其又指的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再由此发展到如今,三军才被定义为“海陆空”三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内百科 鲁ICP备2023048205号-2